环化学院化工系师生科研结硕果,学术创新谱新篇

作者:杨福 部门审稿人:于超 摄影: 视频: 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02-08 投稿时间:2025-02-07 点击量:590

近日,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系喜讯频传,多位年轻教师与能源化工专业本科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ACS Catalysis、Nano Letters、Desalination等发表高水平论文成果。这一系列成果的诞生,不仅充分展示了环化学院能源化工专业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卓越实力,更有力地证明了学院在年轻教师及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高度重视与显著成效。

在催化领域,环化学院能源化工系吕国军副教授取得重要突破。其研究成果以“Pickering Interfacial Tandem Catalysis of Alkenes to 1,2-Diols over Manganese Oxide Catalysts at Room Temperature”为题,发表于催化领域顶级期刊ACS Catalysis(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 11.3)。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硕士研究生苏世浩,吕国军副教授担任唯一通讯作者。

image.png

 

传统从烯烃合成1,2-二醇的工艺较为繁琐,通常需分两步进行,先将烯烃环氧化合成环氧化物,再使环氧化物水合生成 1,2-二醇,且过程中需添加乙腈等溶剂。而吕国军副教授独辟蹊径,提出 Pickering 表面催化体系,实现了在室温下无溶剂、一步串联催化烯烃合成1,2-二醇。这一创新成果大幅简化了反应与分离步骤,有效降低能量消耗,显著提升催化反应效率,为1,2-二醇的绿色高效合成开辟了新路径。

在可穿戴传感器研究方面,环化学院能源化工系也收获佳绩。青年教师姜丹锋以第一作者身份,与于超教授(通讯作者)合作,在化学领域国际TOP 期刊Nano Letters(自然指数期刊,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 9.6)发表题为 “Skin-Interfaced Wearable Sensor for Long-Term Reliable Monitoring of Uric Acid and pH in Sweat” 的学术成果。

image.png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出一种直接触肤类可穿戴电化学传感系统,用于汗液分析。在导电墨水中掺杂Co3O4@CuCo2O4和聚苯胺等高催化活性纳米材料,通过丝网印刷制成具有传感功能的柔性电极,无需额外表面改性即可直接分析汗液成分,性能稳定可靠。同时,微通道的巧妙设计为传感器在线分析提供新鲜汗液,汗液 pH监测功能可实时校准汗液尿酸浓度,有效减少个人新陈代谢和运动强度差异对电流信号的干扰,极大提升检测精度。该可穿戴传感系统还能精准追踪高尿酸血症患者和健康个体汗液尿酸浓度的实时变化,为痛风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能源化工专业2022级第一届本科生张一芳、吴欣萍、蒋爽等多位同学在科研道路上同样成绩斐然,他们分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Desalination (中科院一区)、Molecular Catalysis (中科院二区)、Nanoscale (中科院三区)等国际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创新设计具有多功能污染物消除及清洁水再生能力的集成器件及应用,这充分彰显了化工系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果,体现出本科生扎实的科研基础与创新能力。

image.png

  环化学院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鼓励师生投身科研项目。此次化工系师生在高水平论文发表上的突出表现,是学院科研工作的又一成果,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增添了光彩。


(撰稿:杨福 初审:张静 二审:张驰 编辑:张静)

分享到: